首页=新宝GG注册=登录平台
全站搜索
  • 新宝GG注册
  • 新宝GG登录
  • 新宝GG招商
  • 公司地址:山东省招远市集团公司

    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重庆推荐候选人风采
    作者:admin 发布于:2024-03-05 05:20

      何涛,男,1982年11月生,中共党员,现任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永川供电分公司智能巡检班无人机首席工程师。10余年来,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工匠精神”,他的先进事迹被央视《平凡匠心》专题报道,以其为原型的微电影《山丘》点播超300万人次。迄今,何涛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重庆好人”等称号。

      2007年,大学毕业的何涛前往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供电公司,担任发展部综合计划专责一职。

      “当时的道路交通条件较差,线路巡视几乎全靠徒步完成。”何涛回忆道,甘孜州地形复杂、山高林密,正是那段时间,他萌发了运用技术手段提升工作效率的想法。

      2010年,何涛通过航模论坛了解到了无人机,并逐步掌握了飞行原理、操作技巧、制作流程,先后花费近20万元在家里搭起工作室,自己组装无人机。经过反复摸索研究,最终,从无人机功能设计、制作调试、保养维护到飞行应用,何涛都能独立熟练完成。

      创新之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何涛伤痕累累的双手便是例证。无人机改装需要使用机床加工,2016年5月,何涛在无人机旋翼调试过程中,造成左手腕静脉断裂,2017年8月,又造成右手腕肌腱断裂。

      医生曾建议他不要再从事机具加工等精细工作,但他始终都没有放弃,一直都坚持在电力无人机巡检技术创新的路上。

      2015年7月,永川供电分公司配备了第一台四旋翼无人机,何涛第一时间向领导申请到一线班组从事无人机工作,成为公司第一批输电线路无人机智能巡检专职飞手。

      在何涛的典型示范作用下,公司无人机专业逐步发展为18人的智能巡检班,负责1547公里输电线公里配网线路的杆塔精细化巡检等作业,输电线倍。

      此外,何涛主导研发的无人机巡检系统得以在重庆电网33家公司应用,典型经验在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推广。

      输电线路上的空飘物处理一直是个难题,一方面需要停电操作,另一方面人工处理也较为危险。何涛反复琢磨,最后想到利用无人机搭载喷火装置对线路上的异物进行带电清除。

      于是,何涛自费购买原材料,制作出首台四旋翼喷火清障无人机,当年成功清除线多处,还先后帮助多个电力单位带电清除线路异物,消除安全隐患。

      此后的日子里,何涛继续优化设计,相继研制出第二代、第三代喷火无人机,第四代清障无人机还创新搭载了“矢量”喷嘴,可以在悬停不动的情况下单独操控喷嘴调整火焰喷射方向,清障成功率进一步提升。

      2019年4月,何涛带领团队攻克一系列技术难题,成功研制出国内第一台“紫外巡检无人机”,获得全国无人机电力巡检技术“金巡奖”。

      2020年,何涛将无人机在输电巡检中积累的经验拓展到配网巡检、变电巡检、新建改造线路验收以及勘察设计等方面,永川供电分公司无人机巡检覆盖率达到88.92%。

      2021年,何涛自学输电通道三维模型采集及航线规划,将自主巡检技术引入永川供电分公司,实现无人机巡检作业“一键完成”。同年,该公司实现输电线路自主巡检全覆盖。

      2022年,何涛成功利用无人机搭载边缘计算图像处理器,实现基于视觉识别的无人机自主巡检技术,开启无人机自主巡检技术新篇章,获当年全国电力巡检技术创新应用“金巡奖”。

      迄今为止,何涛先后指导30余人取得无人机驾驶执照、成为技术能手,提高了电网公司核心竞争力。他还到10余家兄弟单位无偿开展技术指导52次,培训消防救援人员、预备役民兵等115人次,组织开展行业技术交流论坛3次。

      2019年2月22日凌晨,受重庆市公安局委托,何涛携带红外热成像无人机连夜赶赴武隆,协助追捕“2·21”杀人嫌疑犯,获得高度肯定。

      2019年5月,永川区人武部特聘何涛为无人机教练,在负责一场反无人机演习中,他成功捕获和摧毁了携带“爆炸物”的非法无人机。

      2022年8月,重庆因高温天气突发山火,何涛团队利用无人机红外测温技术24小时坚守山火现场,成功发现火源点6个,联动消防人员及时处置。

      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何涛表示,将和团队一起继续深挖无人机在电网行业输、变、配等领域的应用,推动数字电网发展,助力智能电网转型,以纯粹的工匠精神和勤奋的汗水书写责任担当,服务社会发展。

      当你在影院对重庆原创首部抗战动画电影《火凤重天》中独特的巴渝画风、细腻鲜活的动画角色感到震撼时,殊不知该电影角色设计主创莫庭,其实是一名重度听障者。他两岁时因病致听力一级残疾,但他与家人从未放弃,3岁起每天苦练唇语及发音,4岁起拿起画笔画画,最终一路与健听同学进入四川美术学院,成为油画专业大学生。莫庭痴迷画画,大学起就坚持每天练画8小时,从二维到三维绘画,到成为一名原画设计师,他常常废寝忘食琢磨设计一个人物角色,手绘成百上千张手稿。2023年,他代表重庆参加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夺得角色设计项目竞赛全国第3名。同年,他带队历时5年创作18万张画稿制作的重庆首部原创抗战动画电影《火凤重天》在重庆上映。

      莫庭两岁时因病致听力一级残,家人带着他全国寻医问药无果。虽说“十聋九哑”,但莫庭家人坚信,孩子只是听力受损,其他各方面都正常,努力克服和训练,未来一定可以走出更宽的人生路。

      于是从3岁起,莫庭就开始学习唇语,从最简单的音节开始,先观察父母口型,通过看嘴型变化,用手摸着父母的喉咙、下颌,一点点感知声带振动,察看舌头摆放,每天反复练习,直到逐渐读懂唇语。经过两年多学习训练,小莫庭逐渐能模仿父母口型发出声音,终于能进行简单交流了。

      父母发现小莫庭专注力特别强,对画画非常感兴趣,从4岁起,就坚持每周两次送他去重庆市少年宫绘画班学习,日常小莫庭就自己在家练习。一开始,老师讲课语速快,小莫庭根本看不清唇语,总比其他同学“慢一拍”。但他也不气馁,一次画不好就两次、三次、四次,直到画满意为止。就这样坚持不懈,小莫庭的绘画成绩在少年宫绘画班名列前茅。

      白天学画,晚上学“话”,莫庭的童年在勤奋与坚持中度过,锻造出比同龄人更强的坚毅。从小学起,莫庭就成绩优异,绘画能力突出,接连被保送至四川美术学院附属中学、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学习。大学期间,他还边读书边坚持向报社投稿,并连续4年获奖学金。

      在莫庭看来,自己除了听力不太好,其他与常人无异,只是要付出比他们更多的努力,也能达到目标。所以他从大学起,除规定学业外,还额外挤时间提升绘画能力,每天累积绘画时间都至少7、8个小时。

      毕业后,莫庭继续选择了绘画作为自己的职业,成为重庆享弘影视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原画设计师。莫庭总是第一个到达公司的人,他自学动漫三维设计,考取原画设计师(中级)资格,多次获评单位优秀员工,带领的团队获评优秀团队……莫庭的努力得到了公司上下一致肯定,也让他从原画师升任技术主管。

      2023年莫庭代表重庆参加了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此次细分赛道变化,对选手综合能力要求更高,不仅要会设计,还要精通建模软件。经过一个月高强度备战,莫庭以扎实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沉着冷静的应变能力在角色设计项目中夺得全国第三名。

      莫庭把自强不息的精神也融入到自己作品中,率队历时5年18万张画稿精心创作出重庆原创首部抗战动画电影《火凤重天》,让人们重温了重庆大轰炸的悲壮历史,是重庆动画电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代表作品。

      莫庭参与了前中后期工作,包括分镜、场景设计、设计稿、原动画,最主要还是角色设计。为了打造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角色,他常常废寝忘食、挑灯夜战,注重人物服饰、表情等细节修整,手绘成百上千张手稿。

      莫庭记得,第一次看到电影剧本时就被其中四个字深深打动——愈炸愈强,他想通过努力把重庆历史讲好,用画笔把重庆人不屈不挠的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火凤重天》将于2024年6月在全国院线、平台上映,他希望这部讲述重庆大轰炸历史的电影能被更多人看见,而他也会带着“愈炸愈强”的重庆精神,拼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费关双,男,汉族,1998年9月生,重庆市城口县明中乡云燕村村民。小女孩头部被卡8楼阳台栏杆缝隙,身体悬空,情况万分危急,费关双急忙沿着狭窄的窗台,爬到被困孩子下方抓着孩子脚部努力向上托举。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他的双手变得酸痛麻木,但他仍咬牙坚持到民警和消防队员赶来,多方配合终于救下小女孩。费关双曾获评“重庆好人”称号,荣登中央政法委“2023年第四季度见义勇为勇士榜”。

      16时许,住在7楼的费关双正在屋里休息,忽然听到窗外传来一阵阵呼救声。他急忙跑到窗户前,只见楼下站了不少人,焦急地望着自己所在的楼层,同时头顶传来小孩的哭声。

      “她当时手脚都是悬空的,手脚乱舞,从下面看就像是脖子挂在了阳台上,我心里咯噔一下,心想,这孩子危险了,必须马上救孩子”。费关双从窗户上探出去了大半个身子,看见一个小女孩悬挂在旁边8楼阳台栏杆缝隙中。

      费关双开始想办法,他发现旁边的7楼放置了一台空调外机,如果能站到空调外机上,以他的身高也许可以将孩子托住,避免孩子坠落。

      “从我家的窗户到旁边的空调外机,大概有四五米远,我就和妻子说了从窗户过去救人。妻子刚开始不同意,因为这边是我们租的房子,家中没有配备安全绳。”费关双回忆道。

      费关双当时心里也没底,毕竟在7楼,如果翻墙的时候不小心掉下去了,他的妻子和还没有出世的孩子该怎么办?“心里又急又怕,但是多耽搁一秒,小女孩就多一分危险”。

      “你有没有把握?行不行?”怀孕的妻子在一旁十分紧张,一遍遍询问。“放心,我不会有事的。”一边是小女孩的哭喊,一边是妻子的担忧,他用肯定的话语安慰妻子。

      阳台不宽,缝隙也很窄,中间有一道墙,费关双的脚没有地方踩,只得用双手抓住窗户玻璃框的边缘,双膝跪在窗沿上往旁边挪动。

      “因为中间有一个隔断墙,视线受阻,我摸了好几次才抓到晾衣杆,才顺利到了旁边的阳台上。”过去了才发现,费关双高估了自己,站在空调外机上双手只能勉强够到女孩的脚,根本用不上劲。

      费关双四下张望,他发现屋里有张床是靠着窗子的,里面还有个凳子。于是他把凳子放在空调外机的缝隙里面,一只脚踩在里面的床上,一只脚踩在外面的凳子上,刚好够得着小女孩。

      左脚踩到床,右脚踩凳子,费关双终于托起了小女孩。担心小女孩脖子卡住的地方松动掉了下来,他只能抓住小女孩脚踝处,向上托举。

      刚刚接触到小女孩的腿部时,因为受惊,小女孩使劲挣扎乱蹬脚。“别怕别拍,叔叔举着你,不会掉下去的,你别急,消防队的叔叔马上来了,你爸爸妈妈也马上到了”。费关双一边托举一遍安抚。

      害怕小女孩脖子卡久了会窒息,费关双保持着身体平衡不往阳台外面倾斜,右脚紧贴着墙,一动不敢动。

      一分钟、两分钟……费关双的双手和手臂因为紧张用力开始变得酸痛麻木,他始终咬着牙托举着,楼下的市民纷纷为他呐喊加油。

      15分钟过去了,援队伍赶到。派出所民警和消防人员很快从8楼破门而入,赶到阳台向费关双喊道:“你往上举,我们把她拉上来。”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小女孩重新回到了8楼卧室。

      “太惊险了,多亏了这位热心邻居。”“为救人英雄点赞,也为派出所民警和消防人员点赞。”“奋不顾身,为这样的好邻居点赞。”……市民纷纷为费关双点赞。

      很快,费关双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义举也被媒体广泛报道。有记者采访:“马山就要当爸爸了,为什么会冒险救人?”

      “这是每一个正常的热心人都会做的事情,相信其他人遇到这种情况也一定会这样做。看见孩子有危险,我必须要去营救,因为我也是一个快要当爸爸的人。”费关双回应道。

      一次托举挽救了一个生命。生死之间,幸有良善不远,那一刻,费关双是孩子的守护神,一双为弱小伸出的手,托起的是这个社会的安全感。

      胡科,男,1975年10月生,重庆市大足区棠香街道报恩社区居民。2023年6月4日中午,骑车经过棠香街道水峰社区二仙桥濑溪河附近时,胡科发现有3人落水并胡乱地拍打着水面呼救。来不及多想,他便“扑通”一声跳进水中,拼尽全力将落水夫妻俩营救上岸。胡科曾荣获“重庆好人”称号。

      1月13日,尽管时间过去大半年,但回忆当时的情景,49岁的胡科仍旧心有余悸。但是,他坚信,如果再次遇到同样的处境,他依然会选择义不容辞。

      时间回到2023年6月4日,当天13时许,胡科悠闲地骑着电瓶车前往大足城区。经过二仙桥时,一阵急促的呼救声从桥下传来,他赶紧停下车,循声望去,只见几个人头在濑溪河中忽隐忽现,呼救的声音也越来越微弱。他立即将电瓶车停在路边,向河边飞奔而去。

      胡科这时才发现,原来落水的有3个人,“连人带头全部都淹没在水中,拼命地挣扎着,随时都有溺亡的危险”。

      情况万分危急,胡科来不及思考,三步并作两步冲到河边,甚至连衣裤都顾不上脱,“扑通”一声,便跳进河水中救人。

      由于前几天刚下过暴雨,湍急的水流足有两米多深,加上湿透了的衣服让动作受限,胡科连续被呛了好几口水。

      落水者挣扎的幅度越来越小,胡科意识到,几人的生命已危在旦夕。他飞快地划动双臂,迅速朝落水者靠近,很快便游到了距离较近的一名女性落水者身边。

      “别害怕,有我在,不会有事。”胡科大声地喊道,以缓解她紧张、恐惧的情绪。随即他伸出左手,一把抓住该落水者的衣领,用右手奋力划水,拖着她往岸边游去。

      挣扎中,女性落水者又顺势抓住了旁边一名男性落水者的手。就这样,胡科拖着他们二人奋力地往岸边游去。

      因为是单手划水使不上劲,加上拖行的是两个人,男性落水者身体又比较壮实,何况三人都身着衣服,全身湿透后更加笨重,救援难度可想而知。

      用胡科的话说就是,犹如拖拽了千斤重的东西。但他不想无功而返,艰难地向岸边游了一段后,便顿觉体力不支,手脚也不听使唤,根本用不上力。

      在挣扎扑腾中,胡科接连被呛了好几口水,身体不由自主地往水里下沉,两名落水者又在水里挥舞着手胡乱拍打。

      三个人都在水里一沉一浮,每往前一点都费尽力气,却发现仍在原地打转。岸边聚集的群众也多了起来,险象环生的情景让大家揪心不已。

      胡科深知,在水里的时间多增加一秒,落水者的险情就加大一分。如果继续施救,有可能自己也要把命搭进去。但如果放弃,两名落水者就性命难保。

      “这是两条鲜活的生命,我绝不能放弃。如果见死不救,导致两人不幸遇难,我会一辈子良心不安。”胡科缓了口气,下定决心,无论如何,自己都要拼尽全力。

      胡科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重新调整姿势,又艰难地拖着二人一点一点地往岸边游去。

      眼看就要靠近岸边,胡科突然重心不稳,脚下一滑,右脚踩在了一个尖利的硬物上。

      刹那间,一股钻心的疼痛袭来,他不由自主地摇晃了几下,但仍紧紧攥住落水者的手。岸边群众见状,赶紧加入到施救队伍中来。最后,在众人齐心协力下,终于将落水二人成功营救上岸。

      直至此时,众人才发现,胡科的脚底被划出一道长长的口子,血肉模糊。耗尽力气的他,瘫坐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

      休息片刻后,顾不得伤口疼痛,胡科站起身来试图下河救另外一名落水者,但周围群众见他脸色苍白,纷纷劝阻并设法施救和报警求助,他这才穿着湿漉漉的衣裤,一瘸一拐地悄然离开现场。

      原来,大足区棠香街道水峰社区的何某娟由于和哥哥发生争执,赌气来到附近的濑溪河跳河轻生。其哥哥和嫂子发现后,尽管自己不会游泳,但在情急之下慌忙跳河施救。

      三人都不会游泳,入水后陷入险境,手足无措的他们只好大声呼救。幸好,危急时刻遇到了义无反顾的胡科。

      胡科英勇救人的消息很快传开后,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他的英雄义举。面对赞誉,胡科只是憨笑道:“这是我应该做的,我只是做了一件义不容辞的小事,没想到大家会给予我这么高的评价。我想,换个人也会这么做。”

      范远超,男,1976年4月生,中共党员,重庆市南岸区南山林场巡山护林员、防火办主任。自2008年转业到南山林场以来,300余条山梁、200余条沟壑,他巡遍无数次;15个春节、15个清明,他坚持与山风树林相伴;面对火情,他总是冲在第一线;宣传林业相关法律法规、护林防火知识,他走遍了周边所有农户及经营主体。范远超曾荣获“重庆好人”称号。

      “这条路的左边林子是其他街镇的管理集体林,这条路的右边才是我们林场的管理范围。”南山上的茫茫森林,是刚刚从事林业工作的范远超需要尽快熟悉的内容。

      “要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一定要全面地了解林区林情,这时候的一点松懈,当真正问题发生时,就可能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范远超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从事森林防火工作以来,他以山为伴,和草木为友;为了保证森林资源安全,山里的300余条山梁、200余条沟壑,他一一巡遍无数次,直到林区林情了然于心。

      一条条马路、一道道沟壑、一个个界碑,作为标志性的锚点在15年间一点点构筑出范远超烂熟于心的“森林地图”,也是依靠着这个实时更新的地图,他总是能在1.6万亩的林场中随时定位出自己的所在。

      “巡山的时候,总是会时不时碰到来问路的驴友,他们一说想去哪里,我都能知道然后给他们指出最合适的路线。”范远超胸有成竹地说。

      “横到边、纵到底、不留死角”是范远超对自己工作的严格要求。在林场的15年,不论数九寒冬还是炎炎夏日,他总是奔波在巡山路上。

      每年三四百条满满的巡山记录,记录了各个点位上护林员的在岗情况、安全检查情况,也记录下范远超的青春,记录下一个名叫“守护”的故事。

      “自从转业到林场,每一年春节都是在山上过的,春晚都是去看回放。”说起这些,范远超爽朗地笑了笑,“我的除夕都是与山林清风相伴,还好家人都很理解和支持。”

      腐殖土作为重要的森林资源之一,是防止水土流失,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重要一环。作为护林员,还需要保护包括腐殖土在内的国有森林资源。

      “这些年偷盗林木资源在林场中几乎不再发生了,但是近期新出现了偷盗土壤资源的现象,前些天还发现了一个村民,挖掘了100袋森林中的腐殖土准备拿去售卖,还好我们及时发现并制止了。”范远超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范远超就这样默默无闻地奋战在护林第一线万亩国有森林资源安全。

      火情就是命令,24小时不关机的电话,只为能在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立即出发。

      2022年3月4日,范远超在巡山的路途中,接到护林员传来南山炮台山突发林缘火情的消息后,他立马组织物资和人员向现场赶去,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快去灭火。

      “这个灭火器用完了,快给我再拿一个。”“这里还有火星。”抵达现场,他和同事扛着灭火器就冲上去,好在来得及时,火势被迅速扑灭。

      “你都不歇一下啊?”有同事问道。“歇啥子歇哦,这就是在给我们提醒,要更加好好巡山。”望着苍翠的南山,范远超头也不回地回答。

      当年夏天,格外炎热,持续不退的高温干旱和其他林区不时发生的火情,让范远超倍感压力。那一个多月的时间,他几乎都住在了山上。

      “当时看到其他山林发生火情,还是很想去帮忙的,特别是缙云山那次山火。但我知道身上担负着更重要的责任,就是要保护好南山的森林。”范远超说,好在2022年那个夏天,林区经受住了高温干旱的考验,没有爆发大的火情。

      “每一次巡山都是一次宣传。”范远超是“千家万树”的避风港,也是森林防火知识的“宣传员”。为了让林业相关法律法规、护林防火知识深入人心,他走遍了周边所有农户及经营主体,发放宣传册,耐心讲解,争取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你要说群众不理解的时候,那肯定有的。”范远超说,“尤其是祭扫这一块儿工作,特别是有些老年人不能理解现在的要求,还会问你家的老人去世了你烧不烧纸?”

      每到这个时候,范远超就会耐心地解释,“不是不能烧,是不能在林区烧,这里面安全隐患大,如果家里面有老人埋在林区,可以去林区专门开设的祭扫台烧纸点香烛。既祭拜了老人寄托了哀思,也保护了森林安全”。

      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在负重前行;山清水秀,是因为有人在默默守护。范远超秉持赤诚的心,以林为伍,以山为家,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展现了别样风采。

      管永双,男,1991年9月生;李云杉,女,1990年9月生,夫妻俩均为重庆市“荣昌陶制作技艺与荣昌陶柴窑烧制技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夫妻俩师古而不泥古,让古老的荣昌陶焕发出新的生机,他们的作品4次获得“中国四大名陶展”等陶瓷艺术类专业奖项,作品《無象》被收藏于中国美术馆。两人曾荣获“重庆好人”称号。

      在重庆市荣昌区安富街道通安村,穿过一片金黄色的柑橘林,映入眼帘的是青顶白墙的土砖瓦房四合院——西山雨陶坊,叩开木门,管永双、李云杉正在工作室埋头制作茶壶陶坯。

      2014年7月,管永双和李云杉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之后,就在荣昌区从事设计工作,两人一边做设计边学习拉坯,还向市级非遗传承人、当地知名工匠张俊德学习手拉坯。

      2015年9月,两人毅然辞掉了国企“铁饭碗”工作,一头驻扎进安富街道,在村子里安了家,筹备起工作室,决心专注制陶。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建窑之初,两人就花光所有积蓄,添置了制陶设备,并购买了砖、河沙、水泥等材料。运材料时,两人请不起工人,就找了一辆“鸡公车”,一趟一趟地推着上山,手上的血泡破了一次又一次。

      身上零钱硬币加起来不到一百块钱、高温窑前72小时的不眠不休、旁人的质疑与亲戚朋友的不理解、不支持,这些都没能阻止管永双和李云杉坚定的走陶艺之路。

      选泥、晒泥、揉泥、制坯、晾坯、打磨……这繁杂又无聊的制陶流程,是管永双和李云杉的兴趣所在,心之所向。

      荣昌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工艺和造型偏重于古朴和实用的农家器皿。在传承、创新和发展这门古老艺术的道路上,管永双、李云杉在器型、颜色等方面进行了诸多艺术创新。

      夫妻俩很喜欢自然之美,希望把荣昌陶传统工艺与他们感知的自然之美、对当代生活的触感、现代审美相融合,给予古老实用的荣昌陶以美丽新生。

      他们将身边每一朵花、一叶草、一个果实、一块石头都化入作品之中。院子里的柑橘变成了系列作品《冬橘》,白蚂蚁吃掉树皮下的树干变成了系列作品《木蚀》,莲蓬、灵芝、小野菊出现在了陶器的瓶身、壶口……

      2016年,管永双找到了源于自然的草木灰釉。利用松针、芭蕉叶、板栗、荷叶等不同植物烧制而成的灰制成釉、经过烈火淬炼,竟然神奇地重现了几近植物原本的色调。

      “粹万物之精华,见大地之本色”,这让管永双感到欣喜,也促使他将中国汉代的灰釉进行了创新发展,开辟了银杏灰釉、芭蕉灰釉、崖柏灰釉、檀木灰釉、荷叶灰釉等类别丰富的草木灰釉,管永双、李云杉的植物灰釉系列作品也得以在《中华手工》期刊发表。

      在熊熊烈火下,两人还系统性地总结并验证出了“柴烧”五类成色烧制技法,为非遗传承与创新,给出了新的答案。

      “只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荣昌陶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夫妻俩不仅自己潜心制陶,还倾囊相授,发展非遗传承人。

      2019年8月中旬,武隆区羊角街道,路边的花草被烈日晒焉耷拉在地上,罗念手拿橡胶锤,在管永双、李云杉的微笑注视下,用力地敲下窑顶最后两三块砖,窑炉封顶了。

      月初,45岁的罗念开始跟随管永双、李云杉学习制陶。他们不遗余力教授罗念技艺,还赠送拉坯机,帮助选址建窑。如今,罗念也成为武隆区区级非遗传承人。

      “你给我寄银杏叶,我给你烧银杏叶灰釉杯。”管永双、李云杉在朋友圈一发布这活动,就炸开了锅,上千人在寻找银杏叶的过程中,了解荣昌“灰釉陶”的工艺制作流程。

      凭借清新雅致的陶元素布置、舒适恬静的乡村生活意境,管永双、李云杉亲手DIY的“世外桃源”——西山雨陶艺工作室,也深受年轻人喜爱,至今吸引观光游客近10万人次,创造经济价值200多万元,还带动3家企业入村落户。

      作为荣昌区陶都先锋志愿队的骨干志愿者,管永双、李云杉还免费向村民和游客开展荣昌陶制作教学体验,坚持每月到各个校园开展荣昌陶志愿服务,累计志愿服务1200小时,开展免费教学600余场,覆盖学生2万余人。

      李祥刚,男,1964年8月生,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后坪乡前峰村长溪村小教师。长溪村小位于乌江悬崖边上,这里前有乌江横断,后有大山阻隔,三面临崖,形如一艘驶向远方的渡船,当地人称之为“船老壳”。在这里,无论走山路还是水路,到周边任何场镇,去来一趟都要“杵”到天黑。也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李祥刚已连续坚守三尺讲台17年,“摆渡”了100多名学生。李祥刚曾获评“重庆好人”。

      “身穿黑袍子,长个丑样子。懂得爱妈妈,是个好孩子。你猜猜这是什么动物?举手回答!”

      李祥刚让徐冰读完课文,又给她听写了生字生词,他告诉孩子要学习乌鸦爱思考的好习惯,还要懂得知恩图报,不忘帮助过自己的好心人。

      送走徐冰后,李祥刚斜倚校门,看着新修的水泥路上斑驳的树影,思绪慢慢回到了31年前……

      “船脑壳”的穷,源于土地贫瘠、大山阻隔,教育资源匮乏,老师像“换碓嘴”(指老师换得快)。

      经过深思熟虑,他找到在地里劳作的李祥刚:“学校没得老师了,要办不下去了,你看怎么办?”

      “学校怎能没老师呢?高年级嘛可以‘扎学’(指住校),低年级的一天走最少要走6个钟头,那怎行?”李祥刚捏着挖红薯的锄头,将锄把顶在下巴上,眼睛里忽闪忽闪的,也为学校没有老师而犯愁。

      “目前在村里的唯一你算个‘秀才’,你不代课,你忍心眼睁睁看着你的弟兄姊妹全变成‘睁眼瞎’?不会的可以学嘛。”

      村上没有经费,村里开会决定,由村民出粮食抵学杂费和教师工资,李祥刚的工资全由学生家里承担。

      “30多个学生,每年人均70斤粮食,一年就能投2000多斤粮食,一家人吃饱应该没得问题。”李祥刚经过盘算,觉得教书比在家务农划算。

      “30多人,三级‘复式’,工作量可想而知。”李祥刚边教边学,白天上课,晚上备课、改作业,并自学文化知识和教学方法,还不时向中心校的老师请教,上起课来越来越得心应手。

      但现实却与想象相差甚远,在物质和精神双重贫困的夹击下,不少家长宁愿让孩子辍学,也不愿拿出粮食供孩子读书。

      “各人屋头都吃不饱,哪有粮食交学校?”“只有鼎罐煮莽莽(当地方言,泛指食物),哪有鼎罐煮文章?”眼看教书养不活一家人,次年,李祥刚不得不挥泪离开船脑壳,离开他心爱的讲台,与妻子侯春香外出打工。

      在此后长达23年的时间里,李祥刚辗转广州、浙江,干过建筑工、上过流水线,最后在浙江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刚娃子,有个事情想跟你商量下,学校又没得老师了。我晓得你在外头过得好,你看能不能帮忙代几天课,等新的老师来……”

      一边是厂里每月2000多元的高工资,一边是一个月500元的代课金,这一次,李祥刚有些犹豫,没有立即答应。

      回到家中,辗转反侧的李祥刚,眼前浮现一双双渴望知识大眼睛,以及黎万庭鬓角的白发和恳求的语气,李祥刚终于做出决定——重回三尺讲台。

      这次,李祥刚一上讲台就是17年。他还通过“代转公”考试,成为一名在编教师。

      每逢学期开学或重大节庆,升旗仪式必不可少。升旗仪式上,国旗下的讲话永不缺位,爱国主义和励志教育是李祥刚经常讲的内容。

      无论学生多还是少,李祥刚总是激情满怀,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将来离开船脑壳,去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

      不管“一人一班”“两人一班”,还是“两级复式”“三级复式”,李祥刚均做到“备、讲、批、辅”,从不草率。

      17年来,他先后教过100多个学生,不少人通过升入高一级的学校,一步步走出了大山。

      为何这些年一直坚守在“船老壳”?李祥刚的回答是:“我作为土生土长的‘船老壳’人,这条船我不来撑,谁来撑?”

      可如今,眼睛已有些老花的李祥刚即将退休,但是寨子里有两个孩子秋季就该读学前班。望着乌江边上起伏的山峦,他一定要坚守到接班人出现的那天。

      陈方祥,男,1958年生,重庆市云阳县高阳镇乐公村村民。33年来,他悉心照顾体弱多病的父母,用心陪伴中年丧偶、老年丧女的岳父,让他们安享晚年;他将无儿无女的大哥大嫂、耳聋单身的二哥、智力残障的大姐、年迈的姐夫接到家里,为他们搭建起一个遮风挡雨的幸福港湾,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陈方祥像“千斤顶”一样,为家人顶起了一片天,曾荣获“重庆好人”称号。

      一个女婿就是半个儿子,1990年初,陈方祥毅然将岳父接到了家中赡养。在此之前,岳父遭遇中年丧偶,二女儿和小女儿又相继离世,即将迈入老年的他经受不住打击,精神抑郁,逐渐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

      为减轻家里的负担,妻子外出打工,陈方祥则留在家中,一边干农活一边照顾老人。

      岳父脾胃虚弱,陈方祥就经常到后山挖草药,精心煲制鸡汤为他调理身体;岳父受到刺激后变得胆小怕黑,陈方祥每晚就陪伴床前,直到老人入睡;岳父感到孤单、生活没乐趣,陈方祥到地里干活就带着他,一边辛勤劳作一边与老人聊天……

      在陈方祥的精心照料下,岳父的精神状态逐渐好转,身体也日益康复。这样的日子持续了23年,直到2013年岳父84岁高龄离世。

      母亲患有肺气肿、肝硬化等多种疾病,常年卧病在床,50多岁时就被医院宣判了“死刑”。喂药喂饭、端屎接尿、擦身子……在陈方祥无微不至的照料下,母亲奇迹般地活到82岁,2006年寿终正寝。

      父亲年老中风,2007年病情加重瘫痪在床,气脉不通,时常便秘,陈方祥就用手帮父亲排便,还常为老人做按摩,不厌其烦,直到2009年父亲安详离世。

      “您养我小,我陪您老。”陈方祥伺候老人,耐心细致,3位老人倒床那几年,身上没生过一次疮,被褥床单也总是干干净净的。

      母亲弥留之际,将无儿无女的大儿子和二儿子托付给陈方祥,陈方祥当时便哽咽着坚定地点头答应。

      陈方祥弟兄姊妹八人,他排行老四,除了大哥大嫂和二哥,姐姐姐夫居住在深山里,姐姐患有癫痫,其儿子在外地做了上门女婿。妹妹在高阳场镇居住,偶尔会回来看望。剩下的兄弟姊妹,按陈方详的话说,“除了失踪的,就是需要依靠自己照顾的”。

      2010年,陈方祥的弟兄姊妹陆续步入老年,这年冬天,陈方祥刚把摔伤的大哥送到县城医院,又接到姐夫的紧急电话,得知姐姐癫痫病发作昏迷不醒,他又立即跟随救护车赶往姐姐家。经过两天的紧张治疗,姐姐终于苏醒过来。

      考虑到这种奔波不是长久之计,陈方祥与妻子商量后决定,将大哥、大嫂、姐姐、姐夫接到家里照顾。

      自此以后,加上在陈方祥家一起生活20多年的二哥,他们组成了一个10多人的大家庭。这五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彼此关心、互相照顾,温馨又幸福。

      2014年,大哥被诊断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生活无法自理,犯起傻来,大小便随处拉,稍有大意还走丢。为了确保大哥得到妥善照顾,陈方祥夫妇与二哥、姐夫组成了一个“4人看护组”24小时“轮流值守”,一直服侍到2019年大哥去世。

      为让亲人吃得好、穿得暖,陈方祥夫妇不仅耕种六七亩庄稼,每年还养七八头猪和几十只鸡鸭,并利用农闲时到附近打零工补贴家用。

      “我们生活在一起,相互可以说说话,遇到三病两痛有人照看,生活很安稳……”如今,老人们平均年龄已超过75岁,说起在大家庭的幸福,他们脸上流露出安详、快乐和满足。

      33载的辛勤付出和过度操劳,让陈方祥的额头爬满皱纹,65岁的他身体大不如从前,腰弯了,背驼了,头发全白了,各种小毛病也开始出现了。

      “家人平安,我就心安。”这是陈方祥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线多年来,他始终坚守着这个信念,将自己的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家人。

      这些年,陈方祥用孝心、爱心和责任心构筑了一个和谐大家庭,他的一言一行,儿女们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颗颗孝善种子也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儿子在外务工,工作再繁忙,每天都会给家里老人打电话问候,还定期寄钱回家。在镇上生活的女儿陈琼看到日渐衰老的父亲有些力不从心,自觉地承担起照顾长辈的责任,每天不论刮风下雨,都会赶回老家给伯伯、伯母、姑父、姑姑洗衣煮饭、端茶递水。

      “行善要趁早,父亲干不动了,我来接着干,照顾好长辈,为他们养老送终。”陈琼掷地有声地说。

      杨家琼,女,1975年10月生,重庆市城口县高燕镇卫生院公卫科科长、“巴山啄木鸟”健康志愿服务队队员。10年来,她的足迹遍及城口204个村(社区),为3000多名尘肺病患者建立医护台账;10年来,她东奔西跑,让439名患者得到爱心救助;10年来,她的志愿者星级从一星升到了四星。杨家琼曾荣获“重庆好人”“重庆市最美志愿者”“重庆市最美护士”等称号。

      11月的城口寒风刺骨,偶尔冒头的好天气,赶着人们走出家门,迎接阳光。趁着明朗阳光,杨家琼又踏上了走访尘肺病患者之路。

      隔着老远,长田村村民袁作林就看见杨家琼,他连忙招呼杨家琼进屋坐坐。边烤着火,杨家琼边和袁作林摆起“龙门阵”,了解他的身体情况,红艳艳的火苗照射在两人脸上,如同家人般温暖。

      以前的城口人,大多从事着挖矿的工作,因不懂得个人防护,常年不戴口罩在灰尘弥漫的井下作业,很多人肺部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感染。

      2010年,杨家琼离开校门,回到城口成为了乡镇卫生院的一员。2013年夏天,她们院里住进了一名尘肺病患者。杨家琼清楚地记得,那名患者患病时只有三十几岁,年轻的生命最终被疾病夺走了。

      患者的病逝让杨家琼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她想到,城口这样的人应该还有很多,于是决定深入了解。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当我了解到在城口这个25万人口的小县城就有3000多名尘肺病人,这么一个庞大的群体,我要怎么样才能帮助到他们?”杨家琼陷入了沉思。

      2013年,《职业病防治法》将尘肺病纳入职业病范畴,这让杨家琼找到了方向。她深知个人力量的渺小,于是,主动申请加入了“巴山啄木鸟”健康志愿服务队。成为志愿者后,她便想着各种办法联系公益组织,筹集善款,让病人能及时就医。

      最开始,杨家琼开展志愿工作并不顺利,因平时工作中能掌握到一些尘肺病患者的信息。只要有空,她便会自驾车辆,入户探访尘肺病患者。但是,即便是找到了患者,很多人并不信任她,都以为她是骗子。

      杨家琼并没有放弃,为了取得患者信任,她随身备着身份证明和有关公益组织的宣传资料,一遍遍掏出“证据”给患者们解释。

      久而久之,开始有患者主动联系杨家琼,慢慢地,了解尘肺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10年来,杨家琼步伐越走越远:高楠、左岚、沿河、高燕……她探访了一千多户尘肺病农民家庭,整理资料足足有一尺多高。

      “看到他们那种求生的欲望,孩子们那一双双无助的眼神,年迈的父母对儿子那种怜爱,憔悴的妻子对丈夫那种不舍,我的泪水一次次流淌。”杨家琼感同身受地说道。

      白天入户走访患者收集资料,夜晚回家整理上传资料,成了杨家琼这10年来的常态。她还记得第一次见患者袁作林的样子,那天他也是围坐在火炉旁,说线月的一天,袁作林到高燕镇卫生院看病,短短的4段台阶,袁作林喘着粗气休息了4次。听到这个情况,当天下午,杨家琼便带着资料,去袁作林家走访。

      “那天下了很大的雪,我找当地熟悉路况的师傅带我上长田去。”到了袁作林家,杨家琼详细询问了他的情况,回到家便急忙帮他登记,申请大爱清尘救助。

      一周后,袁作林的救助申请通过了审核,大爱清尘基金会向他提供了1万元的治疗费用到重庆中心城区医院进行治疗,还为他家3个子女提供了助学金。

      “我这条命能活下来多亏了杨医生,特别感谢她对我们一家人的帮助。”提起杨家琼,袁作林竖着大拇指连连夸赞。

      无论夏暑冬寒,只要一有时间,杨家琼就都在一线走访的路上“折腾”,对于当地的尘肺病患者情况了然于胸。

      10年风霜雪雨,10年初心不改。杨家琼用一点一滴的真情付出,与尘肺病人建立了家人般的情谊,成了他们的“贴心人”。

      在杨家琼和团队其他志愿者的努力下,筹集善款860余万元,439名患者得到了爱心救助,疾病得以及时、正规治疗,518名困难学生生活、学习费用难题得到解决,83名呼吸困难患者得到了制氧机。

      “帮助患者是一个放飞希望、收获快乐的过程。”杨家琼说,她将一直在志愿者之路上走下去,尽自己所能,为尘肺病患者带去福音、带去希望。

      曹礼远,男,1969年9月生,重庆市长寿区龙河镇永兴村综治委员。用爱心和善举回馈家乡,他是村里的“热心肠”;为非亲非故的老人送终、为困难学生捐款捐物,他是村民心中的“大好人”。装路灯、修便道、建提灌站、建“百宝屋”……16个年来,他累计投入超过50万元,受到过他帮助超过500人。曹礼远曾荣获“重庆好人”称号。

      “曹叔叔送来的新衣服,好暖和”“穿着曹叔叔送来的新衣服,好暖和。”重庆的冬天阴雨绵绵,气温明显下降,长寿区龙河镇中心小学六年级的小洆瑞心里暖暖的。

      曹礼远年轻时吃过很多苦,16岁时就因生活所迫,一路南下到福建打工。他干过泥水匠、当过保安、做过销售……经过多年打拼,终于小有成就,生活变得富裕。

      “大冬天的,我发现村里有些孩子衣衫单薄,心里很不是滋味。”曹礼远说,从那时开始,他就想为家乡父老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2007年,曹礼远不顾身边人的劝阻,毅然回到家乡。回到家乡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主动联系附近的学校,为孩子们捐赠物资和助学金。

      小洆瑞是曹礼远一对一帮扶的两个孩子之一。在一次捐赠活动中,他注意到面颊黢黑、眼里无光的小洆瑞,当时小洆瑞才上一年级,胆怯得不敢抬头看这位“爱心人士”。

      小洆瑞的母亲很早因故离家出走,父亲外出打工也很少回家,他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生活艰难。了解情况后,曹礼远开始长期资助他,还经常和他拉家常、“套近乎”。

      “曹叔叔就像我的亲人和朋友。”小洆瑞说,“每次和曹叔叔见面,他会关心我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夸奖我有进步,给了我很大鼓励。”

      爱心不止、脚步不停。2007年回到家乡后,曹礼远每年都要为镇上的学校和幼儿园捐赠学习体育用品、书籍和孩子们喜欢的玩具。

      “曹四是个大好人,像亲人一样”“曹四是个大好人,对我像亲人一样。”何淑芳老人口中的“曹四”,就是曹礼远,因在家中排行老四,当地人都称他“曹四”。

      何淑芳的老伴叫曹远德。曹远德老人在世时,双目失明40余年,何淑芳也疾病缠身,靠着低保生活。他们的儿子常年在外打工。由于长期缺少陪伴,两人性格变得有些古怪,经常和邻居闹矛盾。

      曹礼远了解情况后,时不时提着米、油等生活用品来看望他们,偶尔给些钱补贴生活。对此,老两口十分感激。

      2018年的一天,在外出差的曹礼远接到何淑芳打来的电话:“我老头走了!”隔着电话,曹礼远感受到何淑芳的无助。“你莫着急,我马上回来。”曹礼远在电话里安慰何淑芳,随即赶回永兴村,自掏腰包3万余元为老人操办了后事。

      “你别太难过,以后有事随时可以找我。”曹礼远还安慰何淑芳。在曹礼远的关爱下,何淑芳慢慢变得柔和起来,与人交流和善了许多。

      “要是没有曹四,我现在怕是不能站在这里了,他就是我们家的大恩人。”说起曹礼远,70岁老人张正芳眼泛泪光。

      有一次,张正芳不慎摔倒,鲜血不止、动弹不得,情急之下有邻居立马拨通了曹礼远的电话。曹礼远二话不说,开着车就把张正芳往医院送。最终,张正芳得到及时救治。

      龙河镇永兴村是一个典型的“留守村”,逢年过节,曹礼远都会为留守老人们送去米、油、肉、衣服等生活物资。从2007年至今,帮助留守老人240余人次,金额逾10万元。

      点滴善行温暖着家乡每一个人要致富,先修路。从2006年开始,曹礼远就一直出钱出力帮助村民改善交通,10多年来修路4条约10公里,他还出资在村道两旁安装60多盏太阳能照明路灯。

      柑橘是永兴村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22年夏天,长寿区遭遇严重旱情,部分提灌站因零件损坏无法使用,眼看成片的柑橘树被烤焦,曹礼远拿出15万余元,组织维修提灌站,从长寿湖抽水抗旱,帮助村民保住“饭碗”。

      为帮助村民解决日常的小修小补,曹礼远建了一个生产生活“百宝屋”。看着满屋的三通、接头、电池、电钻……何淑芳竖起了大拇指,一个劲儿夸曹礼远是个大好人。

      曹礼远从不计较自己的付出,但村里人心里却有一笔明白账。永兴村老支书白庆斌说,这些年曹礼远为村里装路灯、修便道、建提灌站、建“百宝屋”、为学校和敬老院捐款捐物,累计投入超过50万元,500多人都受到过曹礼远的帮助。

      彭勇,男、汉族,1965年10月生,中共党员,重庆市合川区公安局南津街派出所民警。寻亲“专业户”,这是百姓给予彭勇的无上赞誉,也是他无数个日日夜夜,帮助寻亲者圆梦的完美诠释。2005年至今,他先后帮助137名寻亲者圆梦。彭勇曾荣获“重庆好人”称号。

      2022年9月初,彭勇在“平安合川”公众号上看到一位名叫赵志婷的云南女孩寻找亲生父亲周尚书的信息。

      31岁的赵志婷在1岁多时,因父母离婚,她随了母亲,与父亲分离至今已整整30年。长大后的她渴望与父亲团聚,听母亲说起父亲是重庆合川人,便在平安合川公众号上寻亲。

      开展“为民寻亲”,是彭勇在2005年便开始着手的一项公益活动,此后因公负伤致七级残疾,转岗担任户籍民警后,在日常工作中他更加留意相关情况,利用公安信息资源和自身积累的寻亲经验,帮助群众寻亲圆梦。

      电话询问、找知情人、请朋友帮助、下村(社)走访……为赵志婷寻亲,彭勇多管齐下,但线索几经中断。最后,彭勇找到了周尚书的哥哥姐姐,得知周尚书当年离婚后又再婚,目前仍居住在云南,但是按照当地风俗已根据再婚妻子的吴姓改名叫吴忠周。

      通过大数据支撑及各种渠道,彭勇找到了吴忠周的儿子吴志昌,查明了周尚书的下落,明确了周尚书现住址,并及时告知寻亲人赵志婷。分别30年的父女终于团圆。

      赵志婷对彭勇为其寻父,认真负责及时高效的工作作风大加赞赏,称他为“好警官”,并寄赠一面“情系百姓显真情,切实为民办实事”的锦旗表达谢意。

      2022年11月15日晚,彭勇刚回到家里,就接到一名男子打来的求助电话。该男子说着带着粤音的普通话,声音还有些颤抖。彭勇好不容易才听清楚,他是替妻子向公安机关求助,想寻找老家的亲人。

      1997年,傅业才在广州打工时,与重庆合川籍姑娘曾燕相识恋爱共同生活,并生育一个女孩。从那时起,曾燕一直未回过合川老家,与家里亲人已失去联系20多年,他也不认识曾燕家里的亲人。

      “她在广东当地没有户口,身份证也早已丢失,给务工、生活、出行带来很多麻烦。”傅业才请求民警帮助曾燕寻找合川的亲人,并为其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搞错了,你们真的搞错了。我妹妹都已经死了20多年了。”彭勇通过多方查询,方才找到曾燕的姐姐曾玉萍,但得到答复是“妹妹已死亡多年,户口早已注销”。

      彭勇反复核实,最终印证了曾燕因故隐姓埋名而与家人失联,导致家人误认为其死亡。彭勇又让曾玉萍与曾燕电话联系、照片比对,最终让曾燕姊妹相认。

      2023年春节,曾燕迫不及待地踏上归途,回到离别30年的家乡合川,投入久别亲人的怀抱。

      节假后上班第一天,曾燕在亲人陪伴下,来到南津街派出所办理恢复户口和居民身份证,并向彭勇赠送“警徽灿烂,为民解难”的锦旗表示感谢。

      “王银华,你在哪里?铜梁王女士要还你的货款。”2021年12月6日,彭勇偶然在《合川日报》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

      原来,家住重庆市铜梁区的王女士,多年来寻找债主王银华无果,希望通过报纸寻找到王银华,她要归还17年前拖欠王银华的1万元货款。彭勇顿时被王女士的诚信态度所感动,赓即为其寻找债主。

      于是,彭勇通过发稿记者联系上王女士(名叫王明英),才得知她要找的那个王银华的银是没有金旁的艮。终于,彭勇找到了居住在合川区合阳城街道的债主王艮华。

      12月7日,彭勇召集双方见面,王明英将拖欠17年的1万元货款交给王艮华,还清了债务,履行了承诺。

      各种寻亲寻人的故事,彭勇见证了很多。18年来,他除了网上查询之外,经常通过打电话、到现场的方式为民寻亲,每年打电话数万个,开车上千公里,自付费用数千元。

      2022年9月20日,彭勇寻亲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从彭勇一人为民寻亲发展到包含公安民警、媒体记者、热心群众的12人队伍,他说,“让失散的家庭幸福团圆,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2022年以来,彭勇与区内公交公司通力协作,建立了16人组成的“遗失证件物品联系发还微信群”,先后为300余名群众快速寻得并发还遗失的身份证、公交卡、公章、驾驶证、现金等物,深受群众好评。

      丁奥,男,1993年1月生,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有限公司飞行区场道管理部场道业务员。2023年8月20日,重庆市合川区大石镇利泽社区,一对母女在嘉陵江边玩水,突遇上游水库开闸放水,不到5分钟,河面上涨了近两米,母女二人被困在江中,命悬一线。千钧一发之时,听闻呼救声,在江边玩耍的丁奥毫不犹豫地冲向湍急的水流,用血肉之躯托举生命,先后救起母女二人。丁奥曾荣获“重庆好人”称号。

      !快来人”2023年8月20日,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日,家住合川区大石街道的宋敏和女儿王鑫月刚吃了午饭,就接到朋友电话,邀请其去利泽河坝玩耍。

      中午1:30左右,在水里游了10来分钟的丁奥,远远看见两个朋友已经来到河边,于是朝着岸边走去,准备捡起自己放在岸边一块大石头上面的外衣穿上,却发现河水已经漫过石头,将衣服打湿了。

      “上游水库又开始放水了,要涨水了。”丁奥一下子反应过来,加紧了上岸的脚步。

      江水表面依然平静,岸边垂钓的人处变不惊,但在水里面的人却惊恐地发现,水位正在迅速上涨,流速也变快了。“救命啊!快来人。”突然,丁奥听到身后传来女子尖锐的求救声,转身一看,两个身影在10米开外的江水中扑腾。

      水较深,丁奥几次都踩不到底。9米、5米、1米……每一次向前迈步都消耗着他的体能,却能让他距离落水者更近一步。眼看着要抓到落水者了,突然一阵水浪扑来,他连呛了几口水。

      “当我到达她们身边的时候,水都淹到她们下巴了。”丁奥回忆说,而且水位还在“噌噌”往上涨,伴随着一股水流的冲击力,自己站在水中都显得吃力。

      在水中濒临绝望的王鑫月见到有人前来相救,一下子本能地卡住丁奥的脖子,死死地往下拖,试图攀上他的肩膀。

      “妹儿,你把我放开,你这样卡住我,我们都要死在水里。”丁奥一边费力地掰开她的手,一边对她喊话。

      好不容易掰开王鑫月的手,丁奥踮着脚走到母女俩背后,一只手托举一人,试图往江边挪动。无奈水流太急,经过一番挣扎后,他再也没有更多的力气同时托两个人上岸。

      “先救我女儿,你先救我女儿上去吧!”见此情景,宋敏果断作出决定。稍作判断后,丁奥松开宋敏的手,一手挽着王鑫月,一手划水,迅速向岸边游去。

      当他将王鑫月拉到岸边放下时,已经筋疲力尽了,此时,河水又上涨了将近半米。丁奥向江水中的宋敏望去,只见两只手掌高高地举在水面上,人却是看不见踪影了。

      顾不上危险,丁奥再一次返回江中。游到宋敏身边时,她已经没有挣扎了,丁奥从她身后将她脑袋托举出水面。此时的丁奥体力透支严重,呼吸也变得困难,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终于游到了岸边。

      “我到岸上后,坐着恢复了一下体力;他们两个在一旁吐水,尤其是那个妈妈,肚子里已经灌满了水,吐了好一阵。”丁奥说,看到母女俩无大碍,他和另外两个朋友便准备悄然离开。

      有重庆男儿的耿直”“你救的不仅是两条生命,更是我们整个家庭。”9月1日上午,宋敏和丈夫来到江北机场公司飞行区航务管理部,送来一面锦旗。夫妻俩眼含热泪,不住地说救命之恩永生难忘。

      “当时看到河水一点点淹没自己,人都快沉底了,但是我脑袋清醒得很,我心里想,我今天可能要死在这里了。然后我就感觉有人拖着我的脖子,把我拉出了水面。”宋敏回忆道,获救后,连着三四天,自己一闭上眼,就感觉在水里挣扎,过了好多天才缓过来。

      身体恢复后,宋敏在微信上告知丁奥想上门感谢,但他一直婉拒,最后夫妻俩便找到丁奥的工作单位来。

      “家属送来锦旗我们才知道这件事,但是一点都不意外,他平时生活中就是一个很讲义气、不计较的人。”和丁奥同年入职的杨广说。场道管理部经理林放也表示,丁奥为人很开朗、外向,他有重庆男儿的耿直。

      “那一刻,我只想将她们从水里拉起来,没有考虑到个人的安危和得失。”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丁奥称,虽觉后怕,但如果下次碰到类似情况,自己还是会义无反顾地提供救援。

    相关推荐
  • 品牌女装服饰加盟mithworld的五彩童年
  • 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重庆推荐候选人风采
  • 企业家杜恒:从设计师到企业家的华丽转身引领米才服装走向辉煌
  • 服装制版软件大全-服装制版软件哪个好
  • “新中式”服装为啥受追捧
  • Adobe Audition最新软件下载 2024v24033中文版下载安装教程
  • 重磅收购!韩国财团发力中国市场时尚服装市场风暴将起
  • Adobe Media encoder Me 2024最新软件一键安装下载教程 中文版
  • 蒋天海:抢抓农时不误稼穑 全力抓好春季农业生产
  • 福修泉州:数字化农业 轨范化分娩
  • 脚注信息
    Copyright © 2027 新宝GG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
    友情链接: